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國曆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從十八大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闡述治國理政新理念時都體現了對歷史經驗的學習和運用,講話和演講中屢屢引用經典古語和歷史史實。
  本報記者 杜洪雷
  依法治國: 用韓非子論述談改進立法工作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10月20日至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中心議題是依法治國。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習近平在談到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時引用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著作《韓非子·有度》的論述,強調法律體系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在談到加強和改進法律實施工作,習近平引用東漢思想家王符的名言,要求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必須擔負法律實施的法定職責,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堅決整治以權謀私、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問題。
  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及“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他認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反腐: 借用蘇軾《範增論》,論證腐敗嚴重後果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談到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時,引蘇軾《範增論》中的“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來論證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
  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的內容就是我國曆史上的反腐倡廉。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瞭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同時,他提到古代反腐倡廉的古語,例如“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儆戒元虞,罔失法度,罔游於逸,罔淫於樂”,“直而溫,簡而廉”,“公生明,廉生成”。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及“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不正之風離我們越遠,群眾就會離我們越近。我們黨歷來強調,黨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從源頭上有效防治腐敗,加強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最大限度減少體制障礙和制度漏洞。
  組織建設: 引用《格言聯璧》,強調幹部要立志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在談到加強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習近平的多次講話中都引用了古語。“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2013年,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引用清《格言聯璧》的古語,強調立志是事業的開始,也是基礎,領導幹部要在心中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習近平相當重視官員選拔。2013年,他用“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談基層工作的重要,用“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談選賢任能的重要,用“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談錘煉幹部。
  習近平非常重視作風問題。他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警醒官員,用“巴豆雖小壞腸胃,酒盃不深淹死人”等,談個人情趣無小事。
  在海南考察時,他說“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領導幹部一定要以身作則,切實做到嚴於律己,為政清廉。
  民生: 借鄭板橋詩句強調關心百姓疾苦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體現了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執政理念。論及民生,習近平曾經多次飽含感情地引用經典古語。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強調,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2014年1月7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的話“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中引用鄭板橋的詩句:“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要求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註、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外交: 引用《管子·霸言》,闡明合作共贏
  “合則強,孤則弱。”
  在外交方面,習近平憑藉著深厚的文史功底在多個外交場所發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其中對歷史古語和典故的旁徵博引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
  習近平引用《管子·霸言》中“合則強,孤則弱”,闡明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談到文明多樣性和包容互鑒,
  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的演講中,提及玄奘西行和鄭和七次下西洋,通過中國古代著名歷史人物與印度的聯繫來論證中印兩國人民自古以來互聯互通、互學互鑒。
  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回顧了中韓歷史交往的佳話,“從東渡求仙來到濟州島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華山的新羅王子金喬覺;從在唐朝求學為官的“東國儒宗”崔致遠,到東渡高麗、開創孔子後裔半島一脈的孔紹。”
  習近平在演講中稱,每當面對危難時,中韓兩國人民都相濡以沫、患難相助。400多年前,朝鮮半島爆發壬辰倭亂,兩國軍民同仇敵愾、並肩作戰。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標題:習近平從歷史中借鑒了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j53pjrm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